【环球新要闻】收获三代人的共鸣,春节这是唯一
犀牛娱乐原创
文|小福 编辑|朴芳
春节档市场热火朝天,除了不断刷新纪录的票房数字之外,观众们最好奇的口碑表现也陆续公布揭晓。目前来看,《流浪地球2》《满江红》两部映前热度居高的“白马”影片口碑依旧领跑,局势之平稳,与过往春节档的波诡云谲形成鲜明对比。
(资料图片)
然而春节档向来是充满变数的档期,就像预售时领跑的项目可能无法笑到最后,档期中途冒出的口碑黑马,也是每个春节档的关注焦点。今年春节档看似四平八稳,但背后依旧暗流涌动,留下了黑马人选的悬念。
在我们看来,已上映影片无论前景几何都已经算是明牌,唯有即将在初三上映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下称《中国乒乓》),是眼下春节档的最大“变数”。
现在,这部影片带着超强映前口碑来搅局了。
最“超预期”的春节档电影
作为今年春节档最晚与观众见面的影片,《中国乒乓》的口碑却是最早一批流出的。从前期影片试映、首映、点映阶段起,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最多观众反馈,就是“超预期”这三个字。
什么是《中国乒乓》的预期?
是邓超、俞白眉过往导演项目给观众们留下的印象,也是观众们熟悉的中国男乓历史。
前者其实无需过度渲染,这对搭档开始导演项目已经有过四部作品,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已经对这二位的导演风格有一定了解。而后者,其实是《中国乒乓》最难攻克的一点。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中国乒乓》讲了个“一眼看到头”的故事。中国男乒的故事广为人知,角色家喻户晓,这个电影的结局更是毫无悬念的。所以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最难莫过于把已知结果的内容拍出新意,但《中国乒乓》做到了。
围绕着那场在1995年的赛事,《中国乒乓》的主线剧情就是再现中国男乒处于历史最低谷的那段时期。透过教练和队员的视角,我们看到了那场绝地反击背后的辛酸、汗水、成长,也有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
影片并未刻意去强化某些情绪,取而代之的是更充溢的人性色彩。观众的爽感不仅来源于运动员的成长与赛事本身,更能通过影片回想起真实的国乓历史,为这场被载入史册的“史诗级”复仇战而激昂。
流畅的叙事节奏、完整的故事节奏、个性鲜明的人物、精彩刺激的赛场、还原感强烈的美术风格......在很多观众眼里,《中国乒乓》都是部挑不出错的片子。
而通过这些观众的积极反馈,犀牛君也愈发觉得,《中国乒乓》是一部需要被重新定义的影片。在它身上,我们读出了“黑马”的味道。
把《中国乒乓》当体育片是说窄了
一定程度上,《中国乒乓》是一部创造中国体育片新天花板的影片。
尽管这部影片的主体仍是围绕体育运动而开展的故事,但它并不只是一部简单的体育类型片。
纵览过往体育题材影片,中国观众近年来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以《摔跤吧!爸爸》、《夺冠》、《超越》为代表的几部项目。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就是围绕着一种体育运动主题进行扩写,无论是成长还是逆袭,其内核表达却基本是纯粹且单一的。
因此很多观众提到体育片,往往会将其与爽片联系起来,以爽点、燃点作为观影驱动力,并将这两个元素作为评价一部影片品质的主要标准。
但《中国乒乓》却是一部很难用体育这个单一类型来界定的剧情片。
具体来看,就是这部影片的共情性,是比其他既定类型项目更加直给的存在,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充分的共鸣和情怀。
共鸣主要来源于情绪。
能够让中国观众产生如此强烈情感共鸣的体育运动,就只有乒乓球一个。乒乓球被称作国球,是因为它承载着全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我们不仅会打乒乓、爱打乒乓,还打得好乒乓。我们熟悉每一批国乓运动员,也不会错过他们每一次国际赛事。乒乓运动的特殊地位,注定了观众将会与乒乓主题影片产生更强烈的共振。
《中国乒乓》就巧妙地抓住了中国观众的情绪点。影片对国乓逆袭的描绘非常真实,让观众观影仿佛身临其境,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感同身受。这种情绪的传递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强共鸣,进而获得鼓舞人心的力量。
当然,比已知的剧情发展更引人入胜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由邓超饰演的教练在危机之时回国接过重任,立下豪言壮语。但让一支被踩在谷底的队伍重启并非易事,经历了团队应酬、被质疑贪污,甚至不惜拿出自己分来的那套小房做“押注”。让“残兵败将”成为新的“五虎”,不只是成长蜕变的历程,更是一场“复仇大戏”。
这才知道,原来比体育赛场更加激动人心的,是这场在家门口举办的传奇复仇仗。
情怀则是被年代感赋予的。
正因为很多观众都亲身经历过全民乒乓运动,曾经手拿球拍与友人打上三两局,也都曾与家人坐在电视前,为赛场上的国乓选手捏上一把汗。乒乓球对于很多观众而言,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还是青春回忆的化身。
这也引出了《中国乒乓》的另一个重要看点,情怀。
在片中,90年代风格被事无巨细地还原再现。从场景、服化道、音乐到滤镜,全方位地再现了全民乒乓时期的模样。这种高还原度不体现在符号堆积,更胜在力度得当,准确地抓住了能够触动观众情怀的记忆点。
这种情怀氛围的营造,一方面帮助观众更迅速地代入进故事中,另一方面,也能唤醒很多观众对那个年代的青春记忆。
除此以外,《中国乒乓》也仍然符合一部合格体育电影的定义。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运动员的成长历程,看到紧张刺激的赛场瞬间。《中国乒乓》既保留了一部体育题材影片应有的燃和爽,又多了一层共鸣和情怀,在成熟的视听技法下,各个元素被均衡地诠释出来。
正是乒乓球运动对于中国观众的特殊性,让这部影片得以打破体育细分题材的受众限制,扩大了受众范围。
因此,《中国乒乓》不仅仅是一部体育电影,更是一部合家适配的剧情片。这样一部合家欢电影,是一次打破体育片定式的创作。
春节档,需要新燃点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中国乒乓》究竟意味着什么?
客观来说,今年春节档电影的平均内容水准很高,七部影片类型各异,细分、差异化优势显著。而普遍良好的内容品控,又帮助这些影片能够在目标受众中获得更好的发酵效果。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今年春节档的另一个特点是,有“高度”,缺“下沉”。这一方面体现在部分注重艺术表达的影片在低线城市的观众中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大人、孩子都能看进去的合家欢电影数量存在缺口。
要知道,春节档恰恰就是每年里与合家欢电影契合度最高的档期,这类项目的市场需求也相对更加旺盛。像前年的《你好,李焕英》、去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两部喜剧,之所以能够在春节档中成功逆袭,皆有影片合家欢属性的加成。
我们同样在《中国乒乓》身上看到了这种特性。
尽管它并不是一部传统合家欢喜剧,但广为人知的故事与乒乓运动题材的底子,决定了影片观影门槛足够低,适合全家一起去看。
与此同时,《中国乒乓》的合家欢属性又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像档期中表现最为稳健的合家欢动画电影《熊出没》,目标受众群体是一家三口,着重打造大人孩子都能看进去的动画故事。《中国乒乓》的受众年龄段要广得多,上到退休老人、下到学生群体,国乒的故事足以让一家三代人都能有所收获。
除了类型本身以外,《中国乒乓》的“下沉”更鲜明体现在影片本身。
在故事层面,乒乓球是国人最熟悉的运动之一,无论观众年龄大小,只要看了这部电影就能看出是有真实事件挂靠的,更容易获得代入感。
在情感维度,于观众个体,“每当自己不被看好时,只要拼尽全力向着目标,就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是每个都会为之动容的“小情”;于家国情怀,身为一名中国人,又有谁不喜欢看中国赢呢?即便我们提前知道了结果,但在大银幕上重温历史经典一刻时,依旧能为这场荣誉之战热血沸腾。
而映前流出的积极口碑,又在品质层面做出了保障。有观众需求,也有项目质量,这样一部电影,即便是在档期中途才加入战局,在我们看来仍然是有望成为黑马的。
春节档需要燃点,也需要黑马。
这一次,我们希望《中国乒乓》的燃能够点燃春节档。